首页 -- >>正文

保持理想 向阳而生

——从深海到南极,探索的脚步不停止

发布时间:2020-02-17 16:32 来源:“浙江大学”公众号 作者:唐立梅

  我是唐立梅,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,是一名科技工作者,从事海洋科考与研究工作。我曾经在2013年搭乘蛟龙号深潜到2774米的西太平洋洋底,也在2017年11月-2018年4月去往南极科考165天,是到达地球四极其中两极(深海、南极)的第一位中国女性。乘蛟龙入海,搭雪龙破冰,是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迎来了科研的春天,作为新时代的科技青年,我们很幸运,能够在最先进的科考平台运用我们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探索海洋,探索极地,探索未知世界。希望有更多的青年热爱海洋科学,助力海洋强国梦。

“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”、团中央“青年讲师团”讲师 唐立梅

  在理想的路上努力奔跑

  每个人小时候被问起长大后的理想,很多人都会回答“科学家”。那是幼小的心灵对科学懵懂的想往。对于儿时的我来说,也有这样的理想。我出生在河北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。从小,母亲便告诉我知识改变命运,读书是唯一的出路,“三天不写手生,三天不练口生”,母亲总是鼓励我多写多练。每当我写作业,母亲绝不让我干一点儿农活。

  从小学到初中,再到高中,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,高考填报的志愿是浙江大学,然而高考发挥失常,只能上一般的本科,连专业都是调剂的,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,当时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。

  四年后,我去了一家勘察设计院工作。一年后,攒了一些钱之后毅然辞职准备考研。到偏远的兰州大学复习,在那里我经历过在校园门口勇敢抓小偷,却后怕的不敢出门;也曾因压力太大吃过一个月的安眠药;早上6点多就到图书馆占座位,晚上过了10点才回到临时租的小破房子里,从图书馆到住处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小巷,没有路灯,我晚上非常害怕,但也舍不得提前回去……在一个被失眠折磨得精神不堪的下午,我坐在公交车上,头向后仰着,搭在座位靠背上,想这是我人生最低的低谷了,过了这个低谷就会一直向上了。

  至今回想起来,都要感谢自己当初的坚持。然而考研因为压力太大又发挥失常,调剂到昆明读研。在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读研期间,我用两年的时间提前完成了硕士学位答辩,顺利走进浙江大学读博。终于,终于到浙大了,等了太多年,过程虽然曲折,但还是到达了想去的地方。

  然而,读博,真正的辛苦才刚刚开始。我的硕士是工学,博士是理学,在博士刚入学时根本不知道地质学的科学研究为何物,在博导陈汉林教授的鼓励与指导下,我开始早上6点多乘校车从玉泉到紫金港校区,跟随本科生一起从《岩石学》学起,开始了从0到1的跨越。每一个人的读博史都是一部辛酸血泪史,经历一个近乎涅槃的过程之后,终于柳暗花明,论文最终发表,按时拿到博士学位。读博的经历也让我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,初步进入科学的殿堂。

  奇幻的深潜之旅

  进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之后,我开始了对海底岩石的研究,2012年参加了大洋26航次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的科考,2013年随“蛟龙”号执行了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中的第72潜次的深潜任务,成为首位搭乘“蛟龙”号下潜到大洋的女性科研工作者。

  那是一个难忘的深海科考奇幻之旅。下潜的前一天晚上,我就开始停止喝水,因为蛟龙号载人舱直径是2.1米,内部没有厕所,而整个下潜过程需要近10个小时。早上8点,她干咽下几块饼干和一只煮鸡蛋,就和两位潜航员傅文韬、叶聪一起登上了蛟龙号。她在三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,为这个下潜三人小组命名为“傅立叶”。

  注水下潜之后,第一次在水下看海面,阳光透下来,海水湛蓝湛蓝的,水面是一个一个透澈的凸起,来回的晃荡,泛着白光。很快,水面就看不见了,只见窗外的浮游生物似暴雪般袭来,但颗粒都很细小,一副群魔乱舞、海雪飘飘的景象。

  窗外越来越暗,到350米的时候,突然眼前一亮,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,像流星,很快从眼前划过。它们本是不动的,只是我们一直在下潜,因此一颗一颗如流星般划过,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,有时候看见一大串在眼前飘过去,雪树银花般晶莹,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,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散开去,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,真是一个灿若烟花的海底。

  当到达2740米的时候,叶聪说:“快到底了。”探照灯一打开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色的沉积物,就像海边的沙滩,那感觉就像到了海底的外太空。我们停在距离海底6米的地方取了水样,这里发挥了蛟龙号的独特得悬停功能,悬停在水中。

  万物生长靠太阳,但海底不是这样的。海底没有阳光,没有光合作用,他们都是化能合成的生物。他们有的有根,像植物一样长在海底,如天山雪莲般纯净,有的又鲜艳欲滴,美的不可方物。它们的形态和植物一样,尤其像彼岸花那种形态,没有叶子,只有一根茎托着一朵花,但却不是植物。后来看到一种“丝袜”状海绵,形态像极了一只长筒袜,但却净白无比,轻盈透亮,如同一丝一丝银线织就,叶聪给它取了个名字叫“丝袜海绵”。除了固着生物,还有一些如海参,海葵、海星等没有根,可以在海底爬行和游动的生物。那些胖胖的海参也有很多不同种类,有的背上长了几个鳍,鸡冠状,有的翘着长长的尾巴……除了这些漂亮的海底生物,我们也取到了需要的地质样品。10个小时的潜器生活,紧张、兴奋,难以忘怀。

  南极大陆探险

  在南极采样的经历同样印象深刻。在距离中山站38km的地方,冰厚2.5米,雪龙船已经竭尽所能的破冰,走不动了,于是用船上的直升机吊货,向中山站输送物资。由于是极昼,24小时天都是亮的,方便作业,船员们分两班,昼夜不分的忙碌,科考队员也有组织的加入帮忙。完成卸货任务之后,开往恩格斯堡岛,那是我们即将建立第5座科学考察站的地方。此次科考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新建站的奠基仪式。又是昼夜不歇的向岛上输送建站所需各种建材,集装箱,包括一个大吊车。在这间隙,也同时进行了科考作业,比如研究鱼类的科考队员,开始钓鱼,我是研究石头的,于是我去岛上采集岩石标本。直升机早上八点把我和两个同伴送到了岛上,开始了一天的野外调研和采样。雪地难行,每一步都有一个深深的雪窝,有的地方下面有鹅卵石,很滑,但我很兴奋,不远万里来采样品,机会非常难得,代价也很大,要争分夺秒。按提前计划好的采样点到处跑,采得的样品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很满意,采了几十公斤的样品,实在背不动了,就先放在了一个地方,放了一面旗子在那里,等傍晚八点直升机来接我们的时候再拿。继续去下一个采样点。直升机约好傍晚8点在苹果屋前面来接我们。苹果屋就是一个圆圆的绿色的很牢固帐篷,国际避难所,所有路过的科考队员都可以在里面暂时休息。虽然是24小时太阳不落,但到了晚上八九点就有下降风了,温度会迅速变低,因此要赶回船上。中午我们就一个大石头旁边吃了一点带的蛋黄派,然后继续跑野外。下午的时候,爬了一座高200米的雪山,叫做青龙山,山很陡很滑,有一位男队员实在累了,我们就让他在山下看样品,我和另外一位队员继续往上爬,找新鲜的岩石露头。路上路过企鹅聚集地,有两只看场子的企鹅蹒跚向我们走来,观察我们采样。企鹅不怕人,因为人类也很友好,不会伤害它们,《南极条约》规定,我们要离企鹅15米开外的地方观察它们。但往往它们自己会走近我们。我们带了对讲机,每隔2个小时要向船上汇报一次我们的行踪,因为真的是杳无人烟的地方,人身安全还是很重要的,安全是南极科考的永恒主题。迄今为止,有过很多险情,尤其是有人掉到过冰裂缝里,但都成功获救了,因为大家安全意识强,目前还没有遇险的人员。傍晚八点,我们成功采样下山并按时到达苹果屋,此时直升机也来接我们了,接上我们之后又去之前放置样品的地方接上了样品,安全回船,圆满的完成了地质考察和采样任务,充实的一天,虽然很累,但是很幸福。

  向上向善 永远前进

  在很多人看来,出海做科研很枯燥、很辛苦,但是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,任何专业到了科研级别都是比较艰难和枯燥的,当你深陷其中,你多日的冥思苦想突然有了灵感,解决了问题之后,那种成就感是很美妙的。科考途中虽然辛苦,但我见过这世上最美的日出日落,朝霞晚霞;我见过真正的“海上生明月”;我经历过最团结的海上科考团队,最纯粹的科考友谊,众志成城,只为了科考任务的完成。

  身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者,除了为国家勘探资源,维护祖国权益,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加强科学普及,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,认识海洋,海洋科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,光荣与梦想,虽然艰苦,乐趣更多,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海洋事业中来!

【责任编辑:何欣】